8月20日訊,國內大型肉食加工上市企業最近發布的半年報表明,這一行業的所有企業盈利水平都在提高,而反復“發作”的豬周期,讓養殖者更加期盼生豬期貨。如“雙匯發展”今年上半年凈賺21.97億元,同比大增30%,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內著名養殖業上市企業“雛鷹農牧”同期大虧1.48億元。
現狀:養殖企業對價格沒有話語權,加工企業影響市場
“多數時候,養殖企業在定價上沒有話語權,幾乎所有風險都集中在養殖環節。”生豬供應量少的時候,養殖企業才有話語權,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,多數時候是供大于求。當生豬養殖產能嚴重過剩的時期,也正是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業大舉進貨、最賺錢的時候,因為這些企業擁有的冷藏庫容較大,市場信息來源更多,對價格走向判斷更準。更有甚者,有的加工企業往往就在這個時候故意壓價收購,造成養殖戶的恐慌心理越來越強烈,拋售行為越來越普遍。
“今年,個別大型加工企業在生豬價格最低的時候故意宣布大量進口豬肉,其實是在放出風聲:豬肉價格還會下跌。這就真的像在養殖企業和養殖戶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。”他感嘆說,豬肉產業鏈中各鏈條冷熱不均,導致一個很奇怪的現象:當生豬價格上漲的時候,市場末端豬肉價格的漲幅高于生豬價格的漲幅;當生豬價格下跌的時候,市場上豬肉價格的變化相對遲緩,屠宰環節的利潤相對穩定,而加工企業則始終能夠處于較高的盈利水平上。
生豬期貨市場非常重要
眾所周知,生豬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可以給市場帶來更多的遠期價格參考,這樣,養殖戶就不會“摸黑”養豬,也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、整合生豬產業。此外,生豬期貨市場對現貨行業還有著重要的倒逼作用,有利于養豬產業升級優化。當然,生豬或豬肉期貨也對養殖標準提出了更高要求。因為目前生豬養殖業還缺乏養殖標準,而期貨市場的建立,一個必要前提,就是將生豬品質標準化。美國、德國和韓國等國家都已推出生豬期貨,目前,美國90%的生豬質量達到期貨交割標準。
其實,早在2011年,商務部官員就表示,為了穩定豬肉價格,有可能在不久之后推出豬肉期貨品種。然而,由于種種原因,這一動議沒有“變現”。但一些地方開始探索——今年7月中旬,“九號牧場”品牌生豬正式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掛牌上市,這是我國首個在公開市場上市的生豬產品。
專家表示:“如果有關部門能建立類似于浙江那樣的交易平臺,將能讓養殖戶有效回避市場劇烈波動的風險,減少發生現在經常看到的價格低迷而致養殖戶虧得一塌糊涂的境況。這對整個行業、乃至穩定物價來說都是好事。”
來源: 畜牧商城—新華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