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去年我國進口大豆5480萬噸,進口依存度75%;魚粉進口依存度也在70%以上;去年飼用玉米用量已經超過1.1億噸。我國畜牧業的飼料產量已經從供求平衡轉向供應偏緊。”
近日,農業部發布《全國畜牧業發展“十二五”規劃》(下稱規劃),規劃稱“十二五”期間,畜牧飼料供應緊張將成制約畜牧業發展的最關鍵因素。
依賴進口易引發輸入型通脹
規劃對“十二五”期間畜牧業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數字性指標:到2015年,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8500萬噸、2900萬噸、5000萬噸、羊毛達到43萬噸。飼料產品合格率達到95%以上,違禁添加物檢出率控制在0.1%以下。生鮮乳收購站100%實現持證收購和標準化管理;規模養殖比重提高10-15個百分點,存欄100頭以上奶牛、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化養殖比重分別超過38%和達到50%;工業飼料產量達到2億噸。
農業部政法司司長張紅宇稱,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食品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轉變,口糧消費比率逐步降低,而肉蛋奶等食品的消費比率將隨著上升。
中國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李國祥則表示,近年來我國飼料糧的進口依存度越來越高,大豆(榨油之后的豆粕可做畜牧業飼料)和玉米的進口量逐年增加。
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,中國2010年累計進口大豆5480萬噸,同比增長28.8%,進口量占全國用量的75%;2010年中國進口玉米157萬噸,比上年8.4萬噸的進口量增長了17倍,雖然其數目僅占全國總量的1%不到,但其迅猛的增勢也不可小覷。
“實際上,如果這些進口的糧食都由國內來種植的話,大概需要兩三億畝土地,現有的土地資源顯然是無法滿足的。”李國祥稱,未來隨著畜牧產品在居民食品消費中的比率上升,飼料糧的需求還會上漲,大量進口將是一個長期的趨勢,“而這非常容易造成輸入性的通脹。這些數量的飼料糧在全球的糧食貿易中只是一個小數,貨源成問題。但全球糧食價格很容易受天氣、地區戰爭、心理預期等各種因素影響而劇烈波動,這會傳導到國內。”
來源: 國際畜牧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