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0日,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,5月份,全國居民消費價格(CPI)同比上漲2.1%,環比下降0.2%,這是今年以來環比首次下降。
關于CPI環比下降的原因,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,從環比看,CPI由上月上漲0.4%轉為下降0.2%。其中,食品價格由上月上漲0.9%轉為下降1.3%,影響CPI下降約0.24個百分點。食品中,隨著鮮菜大量上市,物流逐步暢通,鮮菜價格下降15.0%;中央儲備豬肉收儲工作繼續開展,生豬產能調減效應逐步顯現,豬肉價格上漲5.2%;受國際糧價高位運行影響,國內面粉、糧食制品和食用植物油價格分別上漲0.8%、0.8%和0.7%。
“豬肉與鮮菜價格一漲一跌,疫情與節日因素相互交織,以及外部通脹壓力傳導構成當前CPI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。”民生銀行研究員應習文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表示,“不過隨著夏季消費需求回落,肉類價格上漲動力開始減弱,除豬肉外其他肉類已經出現下降,如牛肉和羊肉分別環比下降0.1%和1.4%。菜價方面,隨著天氣良好與物流恢復,以及‘菜籃子’保供政策下鮮菜供應保持充足,鮮菜價格環比顯著下跌15%,成為促使食品整體下降的最重要因素。”
據農業農村部監測,5月份,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批發均價為20.68元/公斤,環比上升11.7%,同比下降26%;蔬菜批發均價為3.8元/公斤,環比下降22.4%,同比上升8.8%。
由于豬肉價格上漲,食品價格存在一定上漲壓力。專家表示,下半年個別月份CPI漲幅可能在3%以上,但整體CPI漲幅溫和。
“隨著豬肉價格進入回升周期后,過去一年來對CPI的壓制作用已悄然改變為抬升作用。近一段時間食品價格保持穩定主要依靠鮮菜價格的短期回落。隨著汛期到來,鮮菜價格回升后疊加豬肉的周期性上漲,食品價格或將存在一定漲價壓力。”應習文表示。
“基于豬肉價格修復性上漲、原油價格上漲預期抬升等兩大因素,小幅上修全年CPI同比中樞至2.2%。”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秦泰指出。
文章轉載國際金融報,圖片源自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,我們會立即處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