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殖開啟盈利
據動力數據顯示,5月以來,生豬價格持續回暖,出現了“淡季不淡”的現象。生豬養殖開始扭虧為盈,能繁母豬存欄量開始回歸產能調控綠色合理區域。
農業農村部數據監測,5月份生豬出欄環比下降0.2%,加上消費回暖帶動,生豬價格持續回升。6月第2周,全國生豬平均價格達到15.87元/公斤,已經超過生豬養殖盈虧平衡線。
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首席專家王祖力表示,按照全國生豬養殖平均成本價每公斤15.4元計算,最近養殖場戶出欄一頭商品豬頭均盈利在60元左右,市場普遍認為生豬養殖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。
6月16日,國家發改委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。新聞發言人孟瑋在發布會上回應近期生豬價格回升現象時表示,當前生豬產能合理充裕,4月底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177萬頭,處于產能綠色區間,生豬價格出現前些年非洲豬瘟時期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,預計豬糧比價將運行在總體合理區間。
孟瑋介紹,豬肉是我國居民消費的主要肉類產品,豬肉價格保持在合理區間,對于生豬生產和消費都十分重要。去年6月份以來,生豬價格持續低位運行,針對這一情況,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多措并舉,推動生豬價格合理回升。
一是穩定市場預期。國家發改委多次發布豬糧比價過度下跌的預警信息,引導養殖場戶及時根據市場情況,科學安排生產經營決策,將生豬產能保持在合理水平。
二是引導有序調減產能。重點是壓實地方分級調控責任,鼓勵養殖場戶淘汰低產母豬,同時保持用地、環保等支持性政策穩定,不搞“急轉彎”、不搞“翻燒餅”,防止損害基礎生產能力。
三是積極開展收儲“托市”工作。按照豬肉儲備預案規定,去年7月份以來,中央層面累計14批次掛牌收儲了48萬噸凍豬肉儲備,并督促指導各地同步進行收儲,形成工作合力。
今年4月份以來,生豬價格自低位反彈30%左右,目前已回升至生豬養殖平均成本線附近。6月6日至10日,當周全國平均豬糧比價回升至5.59:1,脫離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。
孟瑋指出,未來一段時間,由于國內生豬基礎產能已調減一定幅度,隨著下半年豬肉消費逐步增加,生豬價格可望總體回升。
豬周期是否反轉
“豬周期”是一種“價高傷民,價低傷農”的經濟怪象,其發展軌跡通常表現為:豬價高——母豬存欄量大增——生豬供應增加——豬價下跌——大量淘汰母豬——生豬供應減少——豬價上漲,反復循環。
一般在上行周期啟動時,豬價呈現“淡季不淡”特征,典型如2015年4-5月以及2019年3-5月。
此輪周期自2021年6月開始豬價下行,2021年10月價格在低位反彈,2022年3月豬價再創新低,2022年4月盡管局部地區新冠疫情帶來消費低迷以及供給相對高位,豬價仍然維持快速上漲趨勢。4月均價上漲0.86元/公斤,5月均價上漲2.24元/公斤,6月13日全國豬價全線飄紅,豬價漲至16元/公斤。
豬價淡季不淡,這或可視為新一輪周期已開啟。
短周期視角來看,豬肉供給取決于前期母豬產能釋放的生豬出欄、屠宰體重、進口豬肉等因素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2021年6月能繁母豬高位回落,迄今已持續下滑10個月,產能去化已達8.5%。
前期產能去化有望陸續于二季度至三季度傳遞到供給端,疊加屠宰體重、進口、凍肉庫存短期難有增加,供給三季度同比/環比均有望減少。今年3月下旬以來,受東北、華東等地新冠疫情影響,行業需求下滑。
隨著5月底新冠疫情管控逐步放松,消費有望邊際好轉,而從歷史月度屠宰量數據來看,需求8月開始有望好轉,四季度需求更是有望達到年內最高峰。隨著能繁產能去化逐步體現到肥豬出欄上以及需求逐步轉旺,預計豬價底部已過,今年下半年景氣可期。
參考國家統計局歷史產能去化和豬價關系,豬價底部反彈至少可達70%+,可支撐豬價達21元/公斤以上。
而參照歷年上行周期豬價走勢來看,一般5-7/9月價格平均反彈幅度可達23%-24%,而到年底和次年初價格基本較5月上漲能達30%以上(目前5月均價為15.37元/公斤),即價格有望超20元/公斤。
同時,我們也要注意到,相較于歷史周期,本輪豬周期呈現以下特點:成本高位;行業重資產屬性下降;規模化養殖程度占比較高。當前位置產能去化處于中等偏弱水平,行業補欄、二次育肥、外購仔豬積極性較以往周期底部偏高。
從行業現金流情況來看,盡管前期深度虧損,但豬價反彈之后補欄積極性明顯提升,尤其在仔豬價格上,4月底開始仔豬價格快速上漲,漲幅超2015年。
而在能繁母豬產能上,區別于2014-2015/2018-2019年產能的持續去化,本輪周期產能伴隨著豬價上漲而緩慢增加。隨著超大規模場的快速擴張,行業進入門檻的降低,生豬補欄或較歷史周期底部較快,本輪周期長度或將縮短。
文章轉載中國養殖業聯盟,圖片源自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,我們會立即處理!